2023年12月中旬以來,呼和浩特市開啟“速凍模式”,氣溫持續下降,12 月 20日市區的最低溫達到-29℃,堪比南極氣溫,雖沒有打破 1951年 2 月 6 日的-32.8℃歷史極值,但也是本世紀以來我市最冷的一天。
為應對極寒天氣,保證居民供熱質量,北方多地發出“升溫令”。但依然有區域室溫無法達到標準。內蒙古暖通空調學會理事長、資深供熱專家張亮老師從供熱行業標準角度,就極寒天氣供熱系統滿負荷運行為何不能完全滿足用熱需求進行了專業解釋。
●供暖室外計算溫度
供暖室外計算溫度是北方供暖地區供暖熱負荷、供暖系統設計計算的重要基礎數據,由各地區地面氣象觀測臺站的觀測數據經計算確定,也就是將統計期內(三十年)的歷年日平均溫度平均不保證 5 天時間的原則對觀測數據進行篩選計算確定。各地區的供暖室外計算溫度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作為國家標準發布,《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 50736-2012)、《工業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 50019-2015),標準中我國部分城市供暖室外計算溫度:
呼和浩特-17℃、鄭州-3.8℃ 、洛陽-3℃、 北京-7.6℃、 石家莊-6.2℃、濟南-5.3℃ 、太原-10.1℃、 沈陽-16.9℃ 、長春-21.1℃、哈爾濱-24.2℃。
也就是說北方供暖地區,房地產與供熱企業均按照國家標準要求,設計并配置了室內外供熱系統。當室外日平均溫度達到當地供暖室外計算溫度時,歷年平均有 5 天時間用戶室內溫度達不到舒適溫度,如果室外日平均溫度低于當地供暖室外計算溫度時用戶室內溫度就會更低。
●供熱設施依據國家標準配置
呼和浩特市供暖室外計算溫度按現行國家標準為-17℃。熱源、中繼泵站、隔壓站、熱力站、室外熱力管網、用戶室內管道及其供熱設備設施(包括鍋爐、加熱器、換熱器、循環泵、配電設施及戶內管道、散熱器、地暖管、風機盤管等)均按供暖室外計算溫度-17℃進行熱負荷計算和供熱系統及其設備設施設計配置。
●挑戰極限運行狀態亦無法完全滿足當前所需熱量
自 12 月 16 日至今,呼和浩特市最低溫已達到-29℃,多日來室外平均溫度已跌破供暖室外計算溫度-17℃,如:16 日平均溫度-18.5℃、19 日平均溫度-22.5℃、20 日平均溫度-22℃、21日平均溫度-21.5℃。寒潮來臨期間,室外日平均溫度大大超過供熱系統設計時采用的供暖室外計算溫度,盡管供熱系統中熱源、換熱站、管網等已連續數日以“極限狀態”運行,已達到安全極限值,但供熱量仍然難以滿足用戶端所需熱量。
●決不能拋開設計標準盲目升溫
萬事萬物都有承受極限,各類工業設施、產品均有設計標準,供熱系統也是如此。設計熱負荷是硬指標,不僅限定了供熱能力,也明確了供熱系統運行的安全范圍,不能因為極寒天氣的室外溫度大大超過設計溫度致使用戶室內溫度不達標,而作出主觀的、人為的調整突破設計極限造成重大生產安全事故。
盲目的、無限制的、長時間的升溫會導致包括鍋爐、循環泵、室內外供熱管道、散熱器等供熱設備設施發生“垮塌式” 癱瘓,可能造成極為嚴重的安全事故。
極端天氣期間,保供熱、保民生是供熱企業責無旁貸的任務,但特殊時期,更需要尊重客觀現實和遵守供熱系統設計運行規程,確保供熱系統安全、穩定、可靠地運行才是第一要務。